跳到主要內容
youtube

簡介文章 / 2011 / 異性交往之輔導

高職學生異性交往之輔導

校長 王金樑

壹、前言:

青少年一到青春期的時候,腦下垂體就準時地揭開了人類生長過程中最為璀璨且巨大的一段改變過程的序幕。在這時候,由腦下垂體分泌的性腺刺激素,激發了兩性性腺上的性荷爾蒙大量分泌,而緊接著就像是蟄伏已久的種子,被春天的陽光照拂到,迫不及待要冒出土壤一般,便造成每個青春期男女生理心理各方面劇烈且快速的成熟改變。

在生理發展上,青春期男女明顯的改變是在於主要性徵及次要性徵的成熟。主要性徵的改變,指的是睪丸及卵巢內精子、卵子等生殖功能及生殖細胞的成熟;而次要性徵的改變,指的則是青春期男女因為荷爾蒙分泌所造成的身體外觀上的改變。

在心理發展上,青少年是以發展自我為重點,由於身體急速發育,生理上漸趨成熟,心理上也就逐漸渴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同時,青少年期也是性驅力增高的時期,男生在12至14歲時睪固酮的分泌急速增加的影響下,性衝動也隨著提高。對女性而言,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增加,同樣的也提高了女生的性驅力,但女性的性衝動不若男生的直接和立即,女性更關注情愛與感受。基本上青少年的性衝動是在學習之中,個別差異大,受到個人身體、情緒及心智改變歷程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心理、生理與社會文化等因素之交互影響。(黃清江,民92)

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人生觀及人格形成的重要關鍵期,由於心性發展正值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及愛慕乃人之常情與天性,有道是那個少年不懷春、人不癡情枉少年,所以青少年異性朋友互相交往很難禁絕也禁絕不了,只有輔導以協助正常成長,才是良方。的確,青少年正值身心重大轉折期,他們渴望獨立又難以真正獨立;通常很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尋求認同的對象,所以容易迷戀偶像;對父母的依賴減少,要求更多的自主權和自我空間,父母的權威受到威脅;在此階段,若父母與子女兩方均採強硬態度,衝突便難以避免。以前的父母親總規定,念書期間不可交男女朋友,但時代在變,兩性交往日趨開放,傳播媒體無遠弗屆,父母必須隨著子女的成長步伐調整管教方式,毫無彈性的威權可能只會帶來反效果。(李秋月,民95)

貳、青少年兩性交往

在青少年兩性交往方面,青少年如果過早且過度投入異性追求與性愛滿足的活動中,常常因而導致課業成績低落,以及必須面對因性愛關係而衍生出的種種問題,如小爸爸、小媽媽、未婚爸爸、未婚媽媽、性病與愛滋病蔓延等,使得造成青少年在各方面社會生存能力不足時,便過早地面臨且必須承擔所造成的許多問題與可能後果。然而,適當的兩性交往,仍不失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學習社會化過程的良好機會,鑑此,學者大致認為與異性約會具有大致如下的功能:(陳炯鳴,民95)

一、正面功能:

1、發展與異性交往的社會與人際技巧。

2、提供與異性同儕建立友誼的機會。

3、提供合法場所以探索兩性的差異與特殊性。

4、增進性別角色的認同。

5、嘗試發現兩性間相互往來的界限。

6、增進未來婚姻與家庭的準備認知。

7、可以發展與異性的真誠、愛、相互關懷的情誼。

二、負面功能:

1、過早約會會減慢個人社會化歷程,尤其降低與同性同儕交往的機會。

2、約會受到拒絕時容易導致孤立,甚至有的會導致厭惡、反對異性。

3、過多的約會對象,容易使異性關係破裂,無法發展良好的情愛關係。

4、遊戲人間式的約會也會貶低人際交往的價值,因而容易以貌取人。

5、過多的約會挫折,容易使感情流於膚淺,無法與他人建立穩定與長期的關係。

 

參、健康的兩性交往

高職學生在學習及課業各方面的壓力普遍較小,又正值青春期,對異性甚感好奇,也造成不少兩性交往的問題。如何培養自我健全的兩性態度及成熟、正面的人格特質,便成了一項個人必須修練的功夫,如何修練出成熟的人格特質,建議青少年朋友們可以先學習做到以下幾點:

一、慎選朋友:觀其友,知其人-- 有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而你也往往就變成什麼樣的人;同時,別人也就怎麼樣看你。好的同儕特質會形成仿效的結果,造成同儕間向上提升的力量;反之,不好的同儕特質亦會形成仿效的結果,造成同儕間向下沉淪的力量。所以,慎選你的朋友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同儕的模仿,其實就是形塑你人格特質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學習如何展示自己:不管是男是女,都應該發展更多才能、增加更多的生活經驗,惟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才會創造出更深刻的人生觀。從學校的同學會、活動的表演、到上台報告、自我介紹、專題討論,或者最重要的,面對喜歡的異性的自我表達,都需要我們平常就有好的準備。不需要矯揉造作,不需要濫情,主要在於很誠懇而實在,自然而樸實的表現自我。

三、幽默感的培養:在適當的場合,使用適當無傷害性的幽默,常會紓解原來緊繃的氣氛,舒緩大家的壓力。通常具幽默感的人也是同儕中較受歡迎的人。然而,幽默絕對不是搞笑,甚至取笑別人的能力;而是具備以無傷大雅的方式,舒緩同儕壓力的能力。

四、學習自制:生命中有些時刻,是要展現我們的自制力才能過關的。曾經有人做過實驗:一堆學齡幼童,給他們選擇:他們可以馬上就得到一顆糖果,或者是先把功課作完,可以得到更多糖,而且出去玩。日後的追蹤研究顯示,那些能展現自制,先把功課作完以便得到更多利益的孩子們,其社會成就比選擇前者的高。自制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訓練。如果你看到自制的後果比立即滿足還值得去追求;或者是衝動的結果並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那麼你必須學習拒絕迷人的誘惑,控制你當下的衝動。

五、學習面對挫折、接受拒絕:挫折及拒絕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一項經驗;然而這種經驗卻是人生中相當寶貴的。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成熟的面對挫折及承受拒絕,且不斷從挫折中尋找其中蘊涵的正面意義,才是下次到達成功的關鍵。

六、以同理心体會他人的感受:同理的意義,指的是體會對方感受的能力。唯有具備同理心,才能深切的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懂得尊重他人,而具備同理能力的人,往往也是同儕間被爭取樂於交往的對象。

最後,自我接納則是相當重要的一項特質:先試著想像– 如果你變成另一個人,你會喜歡原來的自己嗎?會想跟原來的自己做朋友嗎?一個愛自己的人,他接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才會願意去愛別人;一個能夠依靠並信賴自己的人,才會喜歡與別人合作,並時常改進自己。當我們愛自己,接受自己,找出方法表達自己,而不是用別人對自己的眼光來評斷自己的好壞時,我們才是真正成熟的人,屆時也才是達到真正準備經營更成熟的愛情和人際關係的時候。(陳炯鳴,民95)

肆、青少年性行為

因為青少年尚處於求學階段,對異性的興趣與交往常常是不被讚許的,父母及老師會擔心異性交往可能影響功課,或極容易惹出其它麻煩,而造成青少年與異性交往的困惑與徬徨。然而當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由於網路匿名的特性,提供了青少年一個很好的交友管道,除了可以紓解這時心理的好奇。使其能夠在不受拘束與害怕同儕壓力、父母師長的情況下,得以放心的與異性朋友進行瞭解與接近,不用擔心秘密洩漏;也可以解除他們在面對面社交場合中的不自然、羞怯尷尬等,能夠暫時脫離面對面世界的自我,探索與異性互動方式和規範。

隨著時代的轉變,現代青少年男女的交往日益頻繁,對於性行為的看法和態度也更為自主與開放。「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過度、無知的自我膨脹,造成青少年對於兩性交往缺乏應有的認識和尊重,對性的態度更是僅停留在性生理的知識,忽略了性心理的內涵。青少年對於身體自主權的意識看似高漲,實則潛藏許多危險。

台灣地區近幾年來的多項研究報告均指出,青少年性行為比率增加、年齡下降、性伴侶對象增加等趨勢,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警訊,顯示青少年的性知識普遍不足,而且對於性的認知有所偏差。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大張旗鼓打著「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口號,將身體恣意物化,作為換取金錢、滿足物慾的工具,包括網路一夜情、援交…等偏差的行為時有所聞,不但扭曲了身體自主權的本意,甚而更發展出一套性知識不足的怪異次文化。傳統的教育方式已跟不上青少年性觀念的轉變,加之社會以及升學主義對於性教育的不重視,無力感快速吞噬著教學者的熱情,造成性知識傳遞的障礙。

過去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等觀念,都是在強調兩性的不接觸和不平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兩性非但不可能不接觸,而且彼此的接觸、互動還相當頻繁。但反觀性教育卻未相對更受到重視,青少年無從獲得正確、有效的性教育教導,再加上從電視、書報、網路等媒體所獲得的片面或錯誤資訊,造成對性的無知與誤解,進而引發未婚懷孕、墮胎、性侵害…等社會問題,凡此皆顯示出「性教育」確實是有迫切的需要性。(晏涵文,民95)

伍、青少年懷孕事件之醒思

面對青少年,我們大人往往帶著矛盾的期待,一方面期待他們保存兒童的天真,一方面也希望他們擁有成人的自制。懷孕則打破了成人的想像,有些成人因而將青少年懷孕視作「社會問題」,反映道德的淪喪和社會習俗的放縱,對小媽媽和孩子都會有負面的結果,並會消耗許多國家資源。再者人工流產牽涉到生命權的爭議,面對無辜幼兒生命與青少年當下人生孰重之困惑,多數處於搖擺不定的矛盾衝突中。也有些人出於不忍,不忍見青少年正值青春,卻要承受身心的痛苦或是育兒的責任,而贊成墮胎,唯不管出發點為何,青少年懷孕往往是一般人所不樂見的。

其實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未成年的小媽媽會遭遇到四類挑戰:教育、就業、社交關係、和教養子女,而且這四項可預測她成年後經濟與社交生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教育。對小父親亦然,因為在現代社會心理成熟的年齡提高,所需的知能也越來越多,低教育程度可能導致未成年父母難就業,或就業後收入較低,而陷入貧窮等等(李德芬,民91)。尤其,做過人工流產的小媽媽,即使她們在事後選擇了繼續前行,但仍感受到對自己的質疑、失落及無人可完全信賴的孤寂。

面對這麼棘手的問題,難怪輔導教師們認為:學校沒準備好面對這項挑戰。但基於我們對人的尊重與對生命的希望,對於未婚懷孕的少女,還是要給他們多加支持,讓青少女在養育子女的艱辛過程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尤其「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與「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的制定,確立了懷孕學生的受教權,但是政策的宣示與實施,仍無法確保整個校園內外能夠真正接納關懷學生;因此有心想要協助懷孕學生的教師們,不只要面對案主,還要與整個學校內外環境奮戰(翟宗悌,民92),而且要有心理準備— 「要有一個能夠承擔的肩牓」。

「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第一項「積極維護懷孕學生的受教權,提供必要之協助。」重點在學校是否有伸出援手提供協助,從事前的預防、懷孕時的危機處理、到後續的支持。由於青少年懷孕議題牽涉範圍很廣,包括醫學、社會福利、心理、教育、職業等等,因此必須結合各方資源才能妥善處理。尤其學校輔導室業務增加,已不堪負荷,造成輔導教師的壓力,因此學校社工師與學校心理師的進駐,才能幫助學校運用資源,提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服務給懷孕學生。另身為教師需調整自己對青少年懷孕的矛盾心態,以尊重及懷抱希望的態度提供學生協助,幫助學生渡過艱辛的困惑期。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與「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的實施,其實輿論亦諸多反對意見,認為有鼓勵之嫌,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分享一個比喻很貼切:「一個完善的保險制度,並非意味著鼓勵受保險人要盡量發生意外,以享有充分的保障」!?在學期間懷孕的學生,其本身除了須面對極大的身心衝擊與困惑外,更要調適自己未曾準備好的慌亂情緒,學校可以做的不應該只是記過處分、或半強迫式的休學,而是需要積極思考可以提供怎麼樣的友善環境,給學生充分選擇的空間,接著有那些配套措施可以銜接其課業與輔導網路,如同面對一般特殊需求的學生,給予個別的補救教學與支援網路。(翟宗悌,民94)

陸、理性處理愛情挫折

愛情路上,挫折在所難免,青少年應養成圓熟流暢的溝通能力;然而,這在現行教育體制中卻一直被忽略。國內一般父母教養孩子,也沒有培養這方面的能力。相對歐美而言,教養子女最重要的目的是學會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以及提升孩子生活挫折的容忍度。

健全的教育應教導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而與人相處表現在人際溝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話」能力,因為人與人的對話過程中,雖能促進雙方的感情,卻也時常傷害彼此感情。因此,青少年兩性交往在面臨分手時,不可逞口舌之快,應該學習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好之後才說。同時遵守「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原則,學習不僅具有「挫折容忍力」,也必須具有「情緒忍受力」。
由於欠缺教導如何健康地與異性交往,時下的青少年雖在其生涯發展的需求之下,對異性產生高度的興趣,卻不知如何向異性恰當地表達自己想與其互動交往的心意,更不知如何妥適發展其與異性之間的愛情或友誼的關係。加上國內家長所重視的是孩子的升學,不贊成孩子在青少年階段與異性朋友交往,造成青少年嘗試與異性交往時會有一種道德壓力,使青少年認為與異性朋友交往–即便是短暫的接觸,好像是越軌或不正當的行為。這種來自社會上的無形壓力,使青少年在與異性朋友互動相處時,有時變成只有偷偷摸摸,想辦法不讓師長父母知道。故而,在欠缺適當引導之下的異性交往,易使脫離常軌的情事發生,悲劇也隨之而來。

青少年若無法分辨愛情與現實世界的差距,就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對愛情產生不當的憧憬,誤以為愛上一個人是很輕易的一件事,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卻沒有覺察生活中除了愛情之外,兩性之間還有很多情感值得我們珍惜,如此一來,便可能影響青少年情感的正向發展。

健康的兩性交往,必須在青少年愛情路上受挫時,耐心地教導他(她)們:幸福與否並非是因為失去或擁有愛情,而是在於能不能把握彼此真摯情感。並應該讓他們明白,失戀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個啟發、一種領悟,重點在於失去愛情之後,自己是不是能夠勇於面對自己,重新認真檢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怎麼去追尋愛情,然後鼓起勇氣,坦然面對曾有的失去,把遺憾化作動力,重新出發,重新追尋。若能使青少年清楚了解,不論愛情的種子是否開花結果,幸福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便能在失戀的挫敗中昇華累積成長的寶貴經驗,再由經驗獲得智慧。如此,失戀並非人生的挫敗,而是另一種人生的收穫。

柒、結論

近年來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與工商急速發展,國人物質生活品質提昇,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多變的階段,亦是人生發展蛻變期,因為此時期是青春發育高峰期,生理變化、心理急劇發展與各種因素影響,帶給青少年諸多問題與壓力。尤其異性交往的衍生問題,性行為的觀念及態度的改變,造成許多青少年諸多偏差行為,引發家庭、學校及社會問題。因此,期待國內相關教育主管單位,能夠建構發展一個開放的、能正確指引青少年如何成熟去愛,以及如何經營親密關係的性別教育,與一個讓兩性更平等、更能相互尊重包容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能在家庭、學校與社會媒體等管道之外,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提供青少年對於兩性交往等相關問題的諮詢與協助,讓青少年在擁有充分資訊的情況下,能有健康的兩性互動與交往。(黃有志,民95)

身為教育工作者,面對性行為低齡化的現象,加強性教育的推廣,自是刻不容緩的責任和工作。同時我們也期望,能夠有更多對於性教育有心之士可以共同來投入這個工作,而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的性教育,也應該要有更多的關注,俾以齊力建構一個兩性相互尊重、彼此關懷的新倫理觀,才是社會之福。

參考文獻

李秋月(民95) 。青少年男女如何正確交往。網路搜尋日期:民97/03/08/ http://www.kcjh.kh.edu.tw/ɫ/1020//3.htm

李德芬(民91)。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之學校因應措施。教育部九十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陳炯鳴(民94)。青少年的兩性關係。網路搜尋日期:民97/03/13/http://www.buddhanet.idv.tw/dodo/see.asp?oneid=284&passed=&upd=2&sql1

晏涵文(民95)。性教育的發展與前瞻。網路搜尋日期:民97/03/11/http://www.cuhk.edu.hk/med/hep/hpsconnect/content/newsletter_10/newsletter10_1.html

黃有志(民95)。教導健康的兩性交往。網路搜尋日期:民97/03/15/http://www.young.gov.tw/commmand_forum_main_txt.asp?BKey=11

黃清江(民92)。高中生異性交往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翟宗悌、鄔佩麗(民92)。諮商心理師支援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現況與困境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2,p261-276。

翟宗悌(民94)。學校的新挑戰:青少年懷孕的預防與處理,學生輔導季刊,99,p52-61。

 

附註:本文曾刊載於台灣教育651期。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